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各研究方向十三五期间建设规划
通化师范学院位于长白山区,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作为2014年新评审的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建设,拟依托长白山区位优势及地域特色自然文化资源,在长白山地域花鸟画创作与研究、满族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长白山地域版画创作与研究、松花石砚雕刻创作与研究等具体方向加以展开。下面分别就建设规划加以详细介绍:
一、长白山地域花鸟画创作与研究
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一直着重建设长白山特色中国画方向,成果丰厚。
1.师资队伍情况:
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方向师资队伍专业创作能力强、结构合理,分别有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老中青梯队合理。
方向负责人黄千教授,200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文学学科专家,吉林省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政协长白山书画院院士、通化市政协书画院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除了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外,黄千教授对长白山花卉线描表现语言的创新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求,在继承与开发长白山区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北方绘画中的雄魂,坚毅,朴厚等特点,创作完成了一批长白山特有植被线描新作,并在国家级展览中多次获奖,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主要有:中国画作品《紫气》在全国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中获铜奖,并被中国美协收藏;作品《秋葵》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画、油画大展”中获优秀奖;作品《花荫私语》在“中国书画名家大展”中荣获金奖等。2011年,他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深秋悲歌图》参加“大美吉林——首届中国吉林省高校艺术院系教师绘画作品邀请展”,获优秀作品奖。在二十几年的美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中,黄千一直从理论与艺术实践两个方面,探寻长白山花鸟画的创作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绘画界同行们的认同。并先后出版专著《黄千花鸟画集》、《长白山花卉线描研究》、《高句丽美术史研究》三部。
2.专业基础设施及选修学生情况:
美术学院现有教学楼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有专业画室44间,专业工作室15间,美术馆1000平方米,天光画室12间,电脑机房200平方米,现代多媒体教室4间,中国画临摹实验中心300平方米,办学空间充足,办学条件一流。美术学院现有学生近1100人,其中美术学及绘画专业中的国画专业选修方向的学生近600人。
3.特色课程建设及学生获奖情况:
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方向建设有省级优秀课程《长白山花卉线描写生》一门,院级优秀课程《中国画基础》一门。在人才培养方面,结合地域特色及办学实际 ,开设有中国画基础、长白山花卉线描、工笔重彩材料技法研究、花鸟画小品创作、书法篆刻、写意花鸟画技法研究、长白山花卉水墨写生、写意花鸟画笔墨构成解析、工笔人物画技法研究、高句丽壁画技法研究等众多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写生、临摹与创作课程。
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方向历年来学生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2011年学生杨庆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憩》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省级一等奖。在考研方面,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方向毕业学生徐珊珊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专业方向研究生,还有其他同学分别考取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高校的中国画专业研究生。
二、满族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地处吉林省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为配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就对东北地区特别是长白山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大面积的、深入的田野考察,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录音、影像资料以及上万件实物资料。在考察的基础上整理、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有关专家和学者给予高度评价。
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依照学院“依托长白山,办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于2000年首先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目的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进行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得到专家学者的首肯。
1.师资队伍情况:
美术学院满族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方向师资队伍专业创作能力强、结构合理,分别有毕业及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教2人,老中青梯队合理。
方向负责人王纪副教授,吉林省通化市人,满族。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科研院所负责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满族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她从事水彩画、中国画创作,多件作品在东北三省和吉林省获奖。近年来致力于以萨满文化为题材的中国画、油画、剪纸、肖像印刻创作。她多年来还与父亲王纯信联手从事长白山区民族、民间美术的挖掘、整理与研究与教学。已合作出版《满族民间艺术》、《筐编艺术图鉴》、《萨满绘画研究》;在《美术》、《满族研究》、《北方民族》、《社会科学战线》、《吉林日报》、《吉林艺术学院学报》、《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民间美术研究相关论文多篇。
2.科研影响及对外交流情况:
通化师范学院地处长白山脚下,这里是满族的家乡,至今留有大量的满族民间美术遗存,这些遗存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形再现,也是民族文化得以留存和发展最易被人们接受的部分。同时民间美术自身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开发价值。我们本着文化尊重和文化保护、文化传播的原则,使这些处于迅速消亡的少族民族民间艺术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满族剪纸是我院原系主任王纯信1982年在长白山区考察发现的,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发现。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建设有国家级“满族美术研究中心”一处、“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一处、近年来,已出版相关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特别是在满族剪纸和满族刺绣方面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满族民间艺术研究该领域的空白。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教育传承同步的方针,为本世纪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已有“满族民间剪纸”一项保护成果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满族民间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两项列入国家代表性名录,“长白山山核桃拼贴技艺”、“长白山红松根雕技艺”等七项列入省级代表性名录,十三项列入市级代表性名录。2006年2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展”中,通化师范学院的“满族民间剪纸”和“满族民间美术陈列馆”作为吉林省板块的重要内容参加展出,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赞扬。2010年6月,通化师范学院的“满族剪纸”、“满族枕头顶刺绣”及“山核桃拼贴技艺”代表吉林省参加上海世博会,弘扬独具特色的“中国元素”,受到各国观众的好评。课程组相关教师,曾被多次邀请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如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与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十七届年会” 、“国际木文化研究协会历届年会”等。
3.特色课程建设及学生获奖情况: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满族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方向建设有省级优秀课程“满族民间美术”,并在全校开设有“满族民间剪纸”选修课程。同时,依照学院“依托长白山,办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于2000年首先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目的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进行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得到专家学者的首肯。《满族民间美术》课程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此外,美术学院满族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方向选修学生创作的满族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剪纸艺术大赛,获得多个奖项。对此,其中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乔晓光先生评价到:“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地处东北边缘地区,他们能自觉持久的参与到当地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研究、继承的事业中来,实在是难能可贵。对于文化遗产地高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高校,通化师范学院以自身的文化敏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自觉关注意识,以发展的眼光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使民间美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意义得以实现,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三、长白山地域版画创作与研究
美术学院自2002年开设版画选修方向,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长白山特色版画创作与教学之路,成果颇丰。
1.师资队伍情况:
美术学院版画专业选修方向现有专任教师5名,其中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讲师3名、有硕士学历者3名,授课教师分别毕业和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美术高等学府,师资梯队结构合理、创作经验丰富、教师创作的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及省级以上展览,艺术上较为成熟。
方向负责人李英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艺术研究专业,2008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参加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书画院主办的“吉林省首届美术教师艺术创作高研班”;2012年参加教育部高教司、教师工作司主办的“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现任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吉林省萨满文化协会理事、通化市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理事、通化市东北师范大学校友会理事、通化市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通化市第七届“十大优秀青年”、通化市第七届政协委员。除了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外,李英睿能够致力于东北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发掘及建设工作,创作了多幅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版画艺术作品。
其中主要有:铜版画作品《正气时代》参加司法部主办第十届全国法制宣传暨廉政建设书画摄影大赛,获二等奖;铜版画作品《秦风汉骨》参加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七届“鲁艺杯”全国高校教师作品展,获 “优秀奖”;铜版画作品《汉魄•承传系列》省教育厅主办的 “吉林省首届高校视觉艺术大赛” ,获“一等奖”;铜版画作品《虚怀若谷》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吉林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获“一等奖”; 铜版画作品《秦风汉骨》发表于国家级艺术类重要期刊《美术》2007年第7期。
2.专业基础设施及选修学生情况:
美术学院现有教学楼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有专业画室44间,专业工作室15间,美术馆1000平方米,天光画室12间,电脑机房200平方米,现代多媒体教室4间。拟建设的版画复制实验中心近500平方米,由丝网版工作室(含摄影暗房),综合性版画工作室(含木版,石版,铜版印刷),艺术品拷贝工作室等3个专业工作室组成,配置包括丝网版印刷机、木版印刷机,铜版印刷机,平曲面丝印机、胶印机、发片机、UV光固机、远红外烘干机、丝网绷网机、晒版机、烘网设备、烘干机、铝合金网框、拷贝台,烘箱,金属版剪板机等组成,办学空间充足,办学条件一流。美术学院现有学生近1100人,其中美术学及绘画专业中的版画专业选修方向的学生近200人。
3.特色课程建设及学生获奖情况:
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方向建设有院级优秀课程《版画基础》一门。
通化市位于长白山区,是满族发祥地、拥有吉林省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陵及贵族墓葬建筑、壁画”、东丰农民画在全国农民画领域居于领先,具有丰富的独特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及绘画专业的版画选修方向在继承与开发长白山区独特自然及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及办学实际,开设有版画基础、长白山自然风情写生、黑白插画创作、满族民间美术、铜版画鉴赏及临摹、版画制作技法研究、铜版画小品创作、铜版画综合创作、长白山民俗风情速写、高句丽壁画技法研究等众多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课程。
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及绘画专业的版画选修方向历年来创作完成了一批以长白山区特有自然文化资源为题材的作品,并在国家级展览中多次获奖。其中,版画专业学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萨满时空》2005年参加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荣获国家一等奖、学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震中》2009年参加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荣获国家获二等奖、还有作品《幸福时刻》、《长白山的传说》、《龙舞清平》等8幅作品分别在由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廉政艺术大赛”、“首届高校视觉艺术大赛”、“第二届吉林省高校视觉艺术大赛”等活动中,荣获省级一等奖;2011年5月,我校美术学院版画专业选修方向毕业生受邀参加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吉林省第二届版画专业毕业生作品展”,作品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我院版画专业在吉林省各高校开设的版画专业中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四、松花石砚雕刻创作与研究
依托长白山区松花石特色地域资源,自2011年始,我院开设了三年制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和四年制雕塑专业,并主要设置有松花石砚设计雕刻方向。开设松花石砚设计雕刻方向的目的在于满足地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所急需的艺术人才,目前已招生近50名,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得到通化地域松花石生产企业的欢迎。
1.师资队伍情况:
美术学院松花石砚设计雕刻方向目前有师资3人,其中分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雕塑专业,硕士学位达到100%。此外,还外聘有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国江主讲松花石雕刻设计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方向明确。
2.科研影响及对外交流情况:
通化师范学院地处长白山脚下,这里盛产松花石,是满族宫廷御用松花石砚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松花石、砚产品的创新及产业发展经过我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帮助及几代制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升级,并被按照吉林省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和地标品牌来打造。目前,长白山周边地区松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中众多的松花石、砚生产企业对松花石高端设计雕刻艺术人才亦可谓是求贤若渴。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依照学院“依托长白山,办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培育地方松花石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美术学院在历经为时2年的对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等国内各大高等院校美术专业雕塑方向及河南安阳师范学院玉雕专业、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瓷雕专业的雕塑课教学进行走访调研,及对广东肇庆端砚、安徽歙砚等各大砚台生产厂家的实地走访和考察,充分掌握了相关数据。结合我校实际的办学资源,经过广泛论证,提出了地方松花石产业人才建设规划及培育目标,经过近2年的筹备,成功开设了松花石砚设计雕刻方向,为地方松花石产业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智力支撑,深受地方松花石生产企业的欢迎。
3.松花石特色专业方向建设近期的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人才需求、松花石产业的运行规律和高校现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明确了地方松花石设计雕刻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即高校应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市场、人才、就业”一体化的全新“产学研”思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寻求切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校松花石砚设计雕刻方向新办专业的办学思路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为社会文化繁荣发展服务,是高校艺术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艺术专业走向社会,首先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艺术学科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次,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也是大学精神传播、辐射到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长白山区人类活动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满清的发祥地”,广泛流传着长白山文化、人参文化、动植物神话传说、抗联英雄故事等。这些无不渗透和散发着浓郁的长白山文化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继往开来,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我院将进一步依托长白山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特色教学为理念,寻求地域文化与松花石设计雕刻之间的联系,依据现有的办学及研究基础,拉近学科与地域资源的距离、继续完善和建设好富有长白山文化特色的松花石特色专业方向。
五、美术学学科建设十三五期间的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
依托学校“一山一城、一族一史”的办学优势和长白山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十三五期间,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建设将进一步对具有长白山特色的中国画方向和满族民间美术、长白山地域版画创作与研究及松花石砚雕刻等3个重点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预期成效主要体现在各研究方向均有清晰的研究思路,有各自的研究特点,并都能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计划在2020年底,完成《高句丽美术史》、《高句丽壁画艺术技法研究》、《长白山花卉线描写生教程》及《满族民间美术》、《长白山松花石雕刻教程》等几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编著和教材的出版工作;同时计划在2020年底前,分别在中国画方向和满族民间美术、长白山地域版画创作与研究及松花石砚雕刻等3个重点方向完成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计划发表国家核心期刊文章10篇、省级40篇,并力争申报省社科重点科研项目、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相关校级项目20项,并力争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继往开来,在我院迎接教育部专业审核式评估工作之即,美术学学科在学院领导班子的一致带领下,将依照学院对专业评估的要求和相关的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依托长白山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特色教学为理念,寻求学科和课程的地域特色和新的生命力。依据现有的研究基础,重点完善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研究方向,拉近学科与地域资源的距离,采取以点带面的研究理念,拓宽研究范围,确立各研究方向的研究体系,使学科在整体上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促进美术学学科和特色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完善与发展。
美术学学科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