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雕塑专业
一、专业基本情况
1.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雕塑
学科门类:艺术学
专业类别:美术学类
专业代码:130403
设置时间:2011年
2.专业简介
雕塑专业创建于 2011 年,2013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4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这一转变凸显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也为学生开拓了更为广阔多元的学习与发展空间。
专业依托吉林省新兴高水平特色交叉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和省级学科“民俗学”,建有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长白山文化研究院、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省级研究平台,建设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等多个省级实践基地,现有长白山满族民间美术博物馆、松花石博物馆、长白山非遗馆等实训室7个,建成省级金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多年来,专业办学贯彻“系乡土、开物成务”的育人理念,培养“非遗保护+艺术创新”双核能力人才,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本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强,掌握跨学科知识技能,就业渠道宽,可在教育、文旅、非遗保护机构等,从事非遗项目申报、艺术创作、宣传展示、文创设计、文旅管理等工作,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吉林省东南部,服务全省,辐射全国,培养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雕塑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实践能力、宣传推广能力与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艺术学、民俗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数字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胜任文旅行政管理机构、非遗保护和教科研机构、非遗出版机构和社团组织、非遗设计与营销企业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目标是:
1.【职业素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树立并坚持正确的科学信念,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专业能力】掌握雕塑学科核心理论、造型原理及材料语言体系,具备跨媒介艺术创作能力与项目实施能力。能够自如运用数字技术和传统文化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媒介推动工艺创新,形成兼具当代性与在地性创造转化,成为兼具行业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播者。熟练掌握一门非遗活态传承技艺,运用非遗知识和理论,实现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3.【职业规划】紧跟雕塑行业趋势和国家非遗发展战略,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社会需求结合,重点发展文创产品开发、数字雕塑应用、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等方向,通过参与实际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成为能对接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雕塑工作室、文化机构、文旅项目中找到职业发展空间。
4.【发展规划】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创业意识,具备较为完备的、符合专业方向要求的策划与工作能力,对本专业领域热点和前沿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深入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成长为区域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骨干。
一审:金彦岑 二审:李男 三审:刘亚非